群己作为价值论的范畴,是指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按照群体的大小可将群己关系分化为个人与国家(人民)的关系,个人与学校(班级)的关系,及个人与他人(朋友)的关系。新时期的少年儿童在深层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国家、人民的感情上,仍然与传统价值观念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悄悄地紧密结合起来,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公益事业。调查显示,87%的少年儿童表示,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会像对自己的事那样去做好。其中,非常符合的占61.3%,比较符合的占25.7%。选择不太符合的占7.5%,很不符合的占5.5%。由此可见,当前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51.9%的少年儿童表示会为班级或学校的荣誉放弃个人愿望,48.1%的少年儿童表示不愿意放弃个人利益。这说明在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方面,当代少年儿童表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为国家、人民谋福利。但是,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近半数的少年儿童则要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从该调查背后,我们所看的积极方面是少年儿童的权利意识得到了提高,而消极方面是少年儿童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超越意识尚显不足。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发展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自身即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正是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多面性,反映了他们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也显示出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调查还发现,不同学龄段的少年儿童在利益取向上略有差异。从整体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为班级或学校荣誉放弃个人愿望的学生比例降低。低年级(1-3年级)的学生为班级或学校荣誉放弃个人愿望的比率为57.7%,中年级(小学4-6年级)的学生的比率为50.7%,高年级(初中1-3年级)的比率为47.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周岁这个年龄段往往容易产生叛逆、厌世和反社会的心理。在这个阶段,年龄越大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越低,积极因素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初中阶段的未成年人正好处在这个年龄周期,调查结果也正印证了埃里克森的理论。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是乐于助人的,能做到先人后己。当问及“朋友需要帮助时,我一般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去帮助他”,也就是对“先己后人”的看法时,74.9%的少年儿童表示,会将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其中,选择“很不符合”的占36.1%,选择“不太符合”的占38.8%。只有25.1%的少年儿童表示,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帮助别人
从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变量来看,出乎意料的是,调查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他们甚至比非独生子女更乐于帮助他人。在独生子女中,选择先人后己的比例为76.3%,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则略低于独生子女,为74.1%。由此,我们应该消除对独生子女的偏见。
从年级变量来看,小学1-3年级的少年儿童选择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去帮助朋友的比例最高,为19.5%,明显高于小学4-6年级和初中1-3年级的比例(见图16)。这说明该年龄段的少数孩子具有自我中心行为。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但是在知识水平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具有自我中心行为倾向的少年儿童,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引导其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51.9%的少年儿童表示会为班级或学校的荣誉放弃个人愿望,48.1%的少年儿童表示不愿意放弃个人利益。这说明在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方面,当代少年儿童表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为国家、人民谋福利。但是,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近半数的少年儿童则要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从该调查背后,我们所看的积极方面是少年儿童的权利意识得到了提高,而消极方面是少年儿童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超越意识尚显不足。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发展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自身即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正是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多面性,反映了他们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也显示出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调查还发现,不同学龄段的少年儿童在利益取向上略有差异。从整体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为班级或学校荣誉放弃个人愿望的学生比例降低。低年级(1-3年级)的学生为班级或学校荣誉放弃个人愿望的比率为57.7%,中年级(小学4-6年级)的学生的比率为50.7%,高年级(初中1-3年级)的比率为47.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周岁这个年龄段往往容易产生叛逆、厌世和反社会的心理。在这个阶段,年龄越大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越低,积极因素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初中阶段的未成年人正好处在这个年龄周期,调查结果也正印证了埃里克森的理论。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是乐于助人的,能做到先人后己。当问及“朋友需要帮助时,我一般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去帮助他”,也就是对“先己后人”的看法时,74.9%的少年儿童表示,会将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其中,选择“很不符合”的占36.1%,选择“不太符合”的占38.8%。只有25.1%的少年儿童表示,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帮助别人
从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变量来看,出乎意料的是,调查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并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他们甚至比非独生子女更乐于帮助他人。在独生子女中,选择先人后己的比例为76.3%,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则略低于独生子女,为74.1%。由此,我们应该消除对独生子女的偏见。
从年级变量来看,小学1-3年级的少年儿童选择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去帮助朋友的比例最高,为19.5%,明显高于小学4-6年级和初中1-3年级的比例(见图16)。这说明该年龄段的少数孩子具有自我中心行为。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但是在知识水平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具有自我中心行为倾向的少年儿童,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引导其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