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当代少年儿童能正视别人的成功,86.1%的少年不会因为别人做得比自己好而不高兴。73.2%的少年儿童不会听到自己熟悉的人获得成功而对自我产生怀疑或干扰。这说明当代少年儿童的心态还是比较健康的。同时也应看到,有26.8%的少年儿童把别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败。这可能与当前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关系。人们是通过各种竞争来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拥有正确的竞争意识是完善自我、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这种获胜心理太强的话,反而会容易产生挫败感,陷入到糟糕的情绪当中。
从数据可见,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把别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败”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级段的学生(见图17)。这可能是家长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地夸奖孩子聪明、能干、优秀等,使孩子形成认识上的偏差:“我是最棒的、最优秀的,别人都不如我。”孩子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心理上就接受不了。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正确的做法是正视别人的成功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初中1-3年级的学生选择“有时是”的比率高于小学1-3年级和4-6年级的少年儿童,这可能是因为升入初中之后,学习压力增大,竞争激烈,导致该阶段的少年儿童也特别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
大多数少年儿童取得好成绩时,愿意让别人知道,乐于与他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表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成功的少年儿童占21.6%,比2005年的数据(26.2%)降低了4.6个百分点,比1999年(32.9%)降低了11.8个百分点(见图18)。由此可见,当代少年儿童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比例明显增加了,这表明其在与他人交往中更能敞开心扉,更加自信;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少年儿童的攀比和求胜心理增强,对此种行为应加以理性地看待,正确地引导。
对于“我只有在家人和朋友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才觉得快乐”,选择“比较符合”的少年儿童占23.9%,选择“非常符合”的占29.0%,选择“不太符合”的占24.4%,选择“很不符合”的占22.7%。这说明大多数少年儿童并不是纯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者,他们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人的感受。
数据显示,非独生子女略微比独生子女更加在意家人和朋友的快乐。从图19中可以看到,29.0%的非独生子女表示自己只有在家人和朋友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才觉得快乐,独生子女对该项的认同率也达到了28.6%。非独生子女“比较符合”的选项比为24.7%,略高于非独子女的23.6%。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更强,他们可能在情感上更加独立,不受外界的干扰。但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从数据可见,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把别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败”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级段的学生(见图17)。这可能是家长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地夸奖孩子聪明、能干、优秀等,使孩子形成认识上的偏差:“我是最棒的、最优秀的,别人都不如我。”孩子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心理上就接受不了。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正确的做法是正视别人的成功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初中1-3年级的学生选择“有时是”的比率高于小学1-3年级和4-6年级的少年儿童,这可能是因为升入初中之后,学习压力增大,竞争激烈,导致该阶段的少年儿童也特别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
大多数少年儿童取得好成绩时,愿意让别人知道,乐于与他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表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成功的少年儿童占21.6%,比2005年的数据(26.2%)降低了4.6个百分点,比1999年(32.9%)降低了11.8个百分点(见图18)。由此可见,当代少年儿童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比例明显增加了,这表明其在与他人交往中更能敞开心扉,更加自信;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少年儿童的攀比和求胜心理增强,对此种行为应加以理性地看待,正确地引导。
对于“我只有在家人和朋友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才觉得快乐”,选择“比较符合”的少年儿童占23.9%,选择“非常符合”的占29.0%,选择“不太符合”的占24.4%,选择“很不符合”的占22.7%。这说明大多数少年儿童并不是纯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者,他们关心他人、关注周围人的感受。
数据显示,非独生子女略微比独生子女更加在意家人和朋友的快乐。从图19中可以看到,29.0%的非独生子女表示自己只有在家人和朋友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才觉得快乐,独生子女对该项的认同率也达到了28.6%。非独生子女“比较符合”的选项比为24.7%,略高于非独子女的23.6%。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更强,他们可能在情感上更加独立,不受外界的干扰。但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