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来看,在列出的二十项道德品质中,少年儿童认同度最高的前五项依次为:善良、诚实、勇敢、孝敬和谦虚,其次是自信、守信、勤劳、宽容、正直;其次是责任感、无私、认真、节约、公正;最后是进取、合作、独立性、敬业、守时(见图7)。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如善良、诚实、勇敢、孝敬等这些传统美德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自行消失。
从2005年的调查数据看,当时少年儿童认同度最高的前五项品质是:善良、诚实、勇敢、守信和孝敬;认同度较高的5项品质是:勤劳、谦虚、自信、正直和宽容;认同度较低的5项品质是:认真、无私、责任感、节约、公正;认同度最低的5项品质是:进取、合作、独立性、敬业和守时。由此可见,近年来少年儿童在道德价值认同的取向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总体取向趋于一致。
在认同度最高的五项品质中,善良、诚实、勇敢在少年儿童心目中居最重要的地位,城乡没有差异。但是,调查发现,城乡的孩子对孝敬和谦虚的认同度存在差异,农村的少年儿童(38.0%)对孝敬的认同度高于城市的孩子(33.0%),城市的少年儿童(38.4%)对谦虚的认同度高于农村的孩子(30.7%)(见图8)。前者出现差异,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民的活动与家庭家族有很大的重合性,加之生产力不够先进,使家族的重要性超出了个人,从而增加了对家族的依赖和崇老、崇长的心理。
与1999年、2005年城乡分组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城市的少年儿童对谦虚、自信、宽容、无私、进取、合作、独立性方面的认同度均高于农村的少年儿童,而农村的少年儿童对善良、诚实、勤劳、孝敬等的认同度均高于城市的少年儿童,这表明受不同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城乡少年儿童尽管在总体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但在个别的道德品质认同上还是略有差异,即城市的少年儿童较为看重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品质,而农村的少年儿童较为看重体现传统价值的品质。
调查还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勇敢、认真、勤劳、节约、合作的道德价值认同度明显高于小学中年级和初中阶段学生。而小学中高年级,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少年儿童对正直、进取、宽容、公正、守时、责任感、独立性的道德价值认同度明显高于小学低年级的少年儿童(见图9)。由此可见,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呈现出逐步关注宽容、公正、守时、责任感等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观的趋势。
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相联系,并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处于他律阶段,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受到成人价值标准的支配和制约,这个时期他们的道德感是服从,因此他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具有强制性。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小学四年级至初三的学生在道德发展方面产生了相互尊重的情感及合作的或自律的道德,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他们开始明白规则不是绝对的,不再盲目服从规则,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这可能是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对道德价值认同度不一样的主要原因。
在某些道德价值的认同度上也略微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对勇敢的认同度为50.5%,明显高于女生(38.1%);而女生对善良和宽容的认同度则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善良和宽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83.2%、28.3%,男生的选项比例分别为74.2%、18.6%(见图10)。男女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是主要是来自长期不变的社会期望,而这种社会期望是存在着性别差异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不同的期望,保持固定不变的看法,由此产生了性别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即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在对人的知觉中,人们必须找到一个不同角色通常的共同特点以方便认识判断。如,将男性同“勇敢、独立、进取、有事业心”等观念联系起来,而女性则被贴上“善良、温柔、贤惠”等标签。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现实,但同时也使这种现实合理化、固着化。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教科书中含有不少性别偏见的因素,因此,现代教育肩负着消除性别不平等,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
从2005年的调查数据看,当时少年儿童认同度最高的前五项品质是:善良、诚实、勇敢、守信和孝敬;认同度较高的5项品质是:勤劳、谦虚、自信、正直和宽容;认同度较低的5项品质是:认真、无私、责任感、节约、公正;认同度最低的5项品质是:进取、合作、独立性、敬业和守时。由此可见,近年来少年儿童在道德价值认同的取向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总体取向趋于一致。
在认同度最高的五项品质中,善良、诚实、勇敢在少年儿童心目中居最重要的地位,城乡没有差异。但是,调查发现,城乡的孩子对孝敬和谦虚的认同度存在差异,农村的少年儿童(38.0%)对孝敬的认同度高于城市的孩子(33.0%),城市的少年儿童(38.4%)对谦虚的认同度高于农村的孩子(30.7%)(见图8)。前者出现差异,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民的活动与家庭家族有很大的重合性,加之生产力不够先进,使家族的重要性超出了个人,从而增加了对家族的依赖和崇老、崇长的心理。
与1999年、2005年城乡分组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城市的少年儿童对谦虚、自信、宽容、无私、进取、合作、独立性方面的认同度均高于农村的少年儿童,而农村的少年儿童对善良、诚实、勤劳、孝敬等的认同度均高于城市的少年儿童,这表明受不同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城乡少年儿童尽管在总体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但在个别的道德品质认同上还是略有差异,即城市的少年儿童较为看重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品质,而农村的少年儿童较为看重体现传统价值的品质。
调查还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勇敢、认真、勤劳、节约、合作的道德价值认同度明显高于小学中年级和初中阶段学生。而小学中高年级,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少年儿童对正直、进取、宽容、公正、守时、责任感、独立性的道德价值认同度明显高于小学低年级的少年儿童(见图9)。由此可见,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呈现出逐步关注宽容、公正、守时、责任感等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观的趋势。
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相联系,并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处于他律阶段,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受到成人价值标准的支配和制约,这个时期他们的道德感是服从,因此他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具有强制性。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小学四年级至初三的学生在道德发展方面产生了相互尊重的情感及合作的或自律的道德,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他们开始明白规则不是绝对的,不再盲目服从规则,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这可能是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对道德价值认同度不一样的主要原因。
在某些道德价值的认同度上也略微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对勇敢的认同度为50.5%,明显高于女生(38.1%);而女生对善良和宽容的认同度则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善良和宽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83.2%、28.3%,男生的选项比例分别为74.2%、18.6%(见图10)。男女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是主要是来自长期不变的社会期望,而这种社会期望是存在着性别差异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不同的期望,保持固定不变的看法,由此产生了性别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即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在对人的知觉中,人们必须找到一个不同角色通常的共同特点以方便认识判断。如,将男性同“勇敢、独立、进取、有事业心”等观念联系起来,而女性则被贴上“善良、温柔、贤惠”等标签。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现实,但同时也使这种现实合理化、固着化。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教科书中含有不少性别偏见的因素,因此,现代教育肩负着消除性别不平等,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